历史学者李冬君做客南京,分享思想史视野里的“宋画”
来源:扬子晚报     时间:2023-07-09 13:42:03

7月8日下午,历史学者李冬君携新作《走进宋画:10—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》到访南京,与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、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在先锋书店与读者分享思想史上的宋画。

李冬君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,此前曾携著作《落花一瞬》做客南京。近两年,她在经济观察报上开设专栏,与刘刚合著《文化的江山》,在学界和读者间产生一定影响,此次携新著再次与南京读者见面,讲述她重构宋画史的历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从左到右:主持人聂梅、历史学者李冬君、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、南大教授余斌

有别于其他宋代画史的书写,李冬君的这本著作,并不着眼于宋代画史的梳理,也并非如专业画家那样琢磨于绘画技巧上的辨析,而是以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惯性,跨界展开独具特色的宋画艺术探寻:一边沉醉于宋画思想趣味的赏析,一边用思想史和艺术史的方法写作,分析每一位出场画家的艺术哲学背景,勾勒出宋画风格变迁背后的思想脉络。

作为以思想史和文化史见长的历史学者,为何要写作一本艺术史著作?

李冬君告诉记者,在大学时期,她就和爱人刘刚发下宏愿,要写一部中国通史。“我们传统的二十四史是一部王朝史,我们就想,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文化的中国,我们要把它书写出来。所以我们写了《文化的江山》”。

当写到五代十国,李冬君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继续钻研下去,尤其是绘画艺术。当绘画发展到这一时期,有了“独立的表情”。

在李冬君看来,五代十国之前的中国绘画,大多是用以“载道”的功利性的存在,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。而到了公元十世纪,终于有了独立的画家(不再只是御用的画家),绘画题材也相对自由,不用只画圣人、神仙、烈女,为世人做“榜样”。绘画才脱离羁绊而自存,真正迈入艺术门槛。山水画、花鸟画和人物画分别从开封、成都和南京这三个渡口走出,汇成一条独立的气势恢宏的中国绘画艺术江河。

六朝、南唐时期,南京作为国都而存在。在李冬君看来,南京与其他皇都不同,它一直充满了艺术的浪漫气息,是历史选择了南京作为人物画的渡口。周文矩的《宫中图》是其中的代表作。这一幅长卷画了80多个仕女,还有画家本人。李冬君认为,此前,这一类宫廷侍女题材,带有强烈的“榜样”功能和“说教”性质,而周文矩的这幅长卷,每一位仕女都有自己的表情,有洗脚的,有打情骂俏的,他只是单纯地画出一个春天早晨的后宫生活。

李冬君认为,这是“人”的觉醒,是对魏晋个体人格之美的一次文艺复兴。

在这本著作里,李冬君解读了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近30位名家、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;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互动,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。

提起“文艺复兴”,人们多会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,中国也有文艺复兴吗?

李冬君告诉记者,她的这一提法,比照的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。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镜,在中国,先秦诸子是中国轴心时代一道理性的思想风景线。从先秦诸子开始,文明在转型,尤其人类精神开始闪耀理性光芒,穿透神话思维的屏障,从巫术、神话故事中走出来,走向人自己,讲人自己的故事,开辟了人类精神生活的理性样式。

有了先秦诸子这样的理性目标,汉代复兴先秦儒学,魏晋以玄学复兴老庄思想。而到了宋代,直接越过隋唐追溯魏晋,在复兴魏晋风度的个体人格之美中产生了山水画,之后从山水画到人物画,到花鸟画,都出现了一种独立精神的表达。“元代建立之时,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。以此来看,宋代文艺复兴,或可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‘先驱’”。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